打造文学电影传播文学精品 延长文化产业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13-11-04
近一段时间,由作家出版社控股的百城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发行的数字电影《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并参加了AFA(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一城一映”和“周周映”两个计划,截至春节前,已在全国25个城市进行了点映。这两部作品虽属小制作,但上映后都以制作上的去商业味、强烈的“文艺范儿”、另类的美学趣味和深厚的内涵赢得很好的口碑。这两部作品,可看作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文化产业链的一个新的延展的开端。
延长产业链,加强对作家的吸引力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作家,同时加强集团对作家的吸引力,是作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葛笑政说到,以往我们工作着力点往往是在两端:原点是作家的培育和创作的积累,终点是作品的研判和作家的交流。而在中间环节,也即由作品转化为商品时往往容易处于被动的境遇中,因为处于这一阶段中的作家们的选择空间是开放的、市场化的。众多出版社为了一个好作者、一部好作品展开各种“争夺”,有时甚至到白热化的地步,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出版并非是作家们的惟一选择。确切地说,我们在提供事业性服务时是主动的,在提供商业性服务时是被动的。究其原因,我们以往的文化商品的生产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延长文化商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因而对作家的吸引力有限。而一位优秀作家的好作品往往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需要经营者进行立体开发,除出版外还可能涉及影视、动漫、戏剧等不同形态的文化领域,同时还有在新传媒进一步传播并产生效益的可能性。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建立在对传统出版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发展战略、设计产品形态、探索盈利模式。若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制约我们按照经济规律、用市场的手段服务于作家、服务于文学的良好初衷。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制定了以版权为核心,辐射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影视制作等多领域的新的战略规划,并将这一战略规划付诸实施。成立于2011年初的百城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是出版集团由传统出版拓展到影视制作领域的产物。葛笑政认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优势在于长期以来与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也是集团的优质资源。新的业务的创立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巩固传统出版,尤其是巩固文学出版这一特有优势的基础上。作家的作品除了可以在作家出版社出版,还能改编成受众更广的影视作品,无疑对作家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葛笑政说,我们身后有着一个庞大的精英群体的支撑——作家们的辛勤劳动和创作成果,只要努力去为他们服务,尽可能帮助他们扩大优秀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提升作品的商业价值,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会有美好的前景。所以,我们有个明确的理念,就是要打造优秀的“文学电影”,传播优秀文学作品,给作家更多更好的回报。
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文学电影应有的品质
成立之初,百城映像文化传媒公司就与央视电影频道合作,制定了“百年百城”电影计划。该电影计划在充分挖掘利用各地现当代优秀作家的小说资源的基础上,选择百年来中国从北方到南方有代表性的城市,在对日常生活和市井人物的刻画中表现中国城市和人群的巨大变化,打造具有代表性城市的“百城映像”,为中国各地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根与魂、属于自己的文化。作为试水之作,首先选定了天津作家林希的小说。其中《天津闲人》改编自林希的同名小说,《危城之恋》改编自《醉月婶娘》。为了降低风险,两部作品都是与电影频道共同投资。据导演郑大圣介绍,作为低成本的文学电影,这两部影片的预算总共只够支持6周,所以两部影片的拍摄是紧挨着的。《天津闲人》从2011年11月开机拍摄用了22天,之后马上开始拍《危城之恋》,用了20天。2011年年底进入后期制作,一直到2012年6月完成,两部影片一共做了半年的后期。但低成本并不意味着低质量,主创人员都在尽心全力打造好这两部文学电影。果然捷报频传,作品完成后在电影频道内部审片会上受到一致好评,其中《天津闲人》甚至被打了满分并因此受到电影频道的奖励。2012年6月,《危城之恋》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做了内部点映也受到好评,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的第一部电影作品。2012年8月,这两部电影在北京百老汇电影艺术中心正式公映,《危城之恋》还入围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
《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讲述了在1937年间沦陷前的天津所发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天津籍观众孙炎在观影后说:“一个下里巴人,一个阳春白雪,搭配起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豆瓣上很多热爱电影的网友在帖子里评论,这两部电影在艺术语言上流畅细腻,并且内涵丰富、深刻,令人回味,“将天津这座城市的味道、天津人的特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不少网友认为,影片“是近期国产片的佳作”,“国产电影这样拍才有看头,有希望”。原著作者林希在看完两部电影后对改编很满意,并表示,“‘百年百城’是一个富有想象力、极富活力的创意,它选择了近当代中国作家作品来改编,展现这些作品中表现的城市,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文化背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源于文学贴近民生的生命力,又预示着将来文学走向世界,无论哪一个都是一件大事情”。
《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的导演郑大圣出身于电影世家,外祖父为《腐蚀》的导演黄佐临,母亲是《围城》的导演黄蜀芹。或许正因如此,在他身上也有着很深的文学情结。郑大圣认为,按照他的理解,作家出版社类似于德国的兰登书屋或日本的角川书店,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文学出版社,团结着全国最大数量的作家,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营养”的积累,同时,它也应该最能发现或者说最靠近好的叙事作品的源头,即好的小说、好的故事。拍电影的人永远都在寻找好故事,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是这样。更重要的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能找到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是他最为注重的,也是文学电影应有的品质。他说,虽然《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可以说是“三无产品”,一没有大明星,二没有视觉奇观,三没有明确的类型符号,这三点就明确了它们不能是主流的商业影片,但这恰恰是文学电影的一种自觉。郑大圣说,作为“文学电影”很难有非常大的投资,所以在这两部片子里不能够做出一个城市沦陷的宏大场面。而且,作为文学化电影的自觉,也不需要那种CG特效。在影片里不需要看到建筑物在崩塌,难民潮在涌动,在处理“沦陷”这个主题情境时,他采取了更文学的方式:不要物理上的沦陷,而是要从精神层面把它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文学式的解读,也是在创作中的一个美学选择——当硬件不足时,就在美学上寻求新的解决方法。郑大圣认为,这两部作品可以是一部“贫困”的电影,但绝不是一部思想“贫瘠”的电影,这个并不矛盾。而且,观众对文学电影的诉求也并不是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而是有着更深层面的需求。
文学电影有成为“黑马”的潜质
两部影片的编剧吴滨是最早“触电”的作家之一,也是百城映像的总编辑,他对打造“文学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告诉记者,两部片子在不同城市做“点映”时他才注意到,可被归类为“艺术电影”的“文学电影”有着非常固定且素养很高的观众群,这些人大多有着较高的购买力,但现有的产品和市场还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两部作品在点映过程中受到的欢迎和好评让他对“文学电影”的前景信心十足。谈及今后的发展,吴滨说,如果真的有人出钱,拿给我们几千万让我们拍文学电影,那对于创作者的诱惑就体现出来了,我们会想:是否需要更好的视觉效果?也许这些视觉特效与主题并不相干。是否需要请一些大腕儿明星?比如周润发,也许他并不是很适合这个角色……有时候,“戴着镣铐跳舞”反而会提醒我们,我们追求的东西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最佳的表达方式,人们会从作品中更直接、更震撼地感受到人的喜怒哀乐,感受人的无奈和无助,感受失望的痛苦,感受希望的强大,感受人性的丰富与复杂。这是电影的力量,更是文学的力量。
在与记者交谈中葛笑政透露,《天津闲人》和《危城之恋》只是一个开端,百城映像的下一部电影以及另外几部剧本已经在筹备中。百城映像将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文学优势,多出精品力作。他说,从目前来看,中国电影很难同高投入、大制作、有着非常纯熟商业运作经验的好莱坞大片相抗衡,市场更需要的是优质的有想法的小成本电影制作来支撑。实际上,近些年从《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到最近的《泰囧》都验证了这一点,而文学电影正有着成为“黑马”的潜质。他说,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把“百年百城”打造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化品牌,让文学电影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让这一概念被更广大的观众接受及认可,为传播优秀文学作品提供更多更广泛的途径。